English

洪水的警示

1998-08-29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许昌兵 整理 肖息 摄 我有话说

真正的“百年不遇”

1998年3月,长江中下游各地相继进入汛期,6月中旬以来,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北方局部地区也降了大到暴雨。长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和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大洪水。其中洞庭湖水系的澧水、鄱阳湖水系的信江、抚河、昌江,珠江流域西江,福建闽江,松花江流域嫩江发生了超历史最高水位或最大流量的洪水。长江干流湖北宜昌以下河段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其中部分河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截至8月中旬,长江干流湖北监利以下河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警戒水位的时间已超过一个多月,部分河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时间8至15天。一时间,“百年不遇”成为媒体在介绍洪水情况时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抗洪斗争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官兵60余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1900多万人(次),共排除各种险情3000多处,抢救转移群众220万人。

当全国上下都在与洪魔做殊死搏斗的时候,很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助纣为虐”,才使今年的洪水造成了比以往更大的损失。因此,就在抗洪斗争的紧要关头,中国政府发布了两个紧急通知:一是扩大了沿海地区的禁渔范围;二是禁止所有砍伐森林的行为。这第二个通知特别要求禁止原始林木的砍伐,以及禁止将林地用作建设用地。此举足见中国对环境与洪涝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底河床抬高→调洪能力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洪灾的根本原因。

造成这次洪水成灾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天气、地势、人为三个方面。所谓“天气”即近来长江流上域空出现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引起气候异常,造成持续性大量降雨;所谓“地势”即由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构成,使一些水利工程防洪抗灾能力还不能十分有效地控制特大水患;所谓“人为”即人类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造成森林草原的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天气”的原因还是“地势”的原因,都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为”因素是造成这次洪灾的根本原因。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长江中上游更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水土流失面积已从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1.1%,流域年土壤侵蚀量高达22.4亿吨。同时,长江流域存在着沿江湖泊的萎缩、河道的淤积以及江汉地区南(湖泊)高北(土地)低的态势。长江流域已淤积损失库容12万立方米,相当于12座大型水库。长江泥沙流入沿江湖泊,导致湖泊淤泥,面积缩小。洞庭湖年淤积泥沙1.2亿吨,50年来湖面缩小了33.2%,湖泊容积缩小43.7%,损失洪水调蓄能力100亿立方米。鄱阳湖每年淤积量也达到1210万吨,湖床平均每年增高3厘米。

长江正在步黄河后尘长江又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长江技术与经济中心雷恒顺(音译)教授警告说,到2020年,长江的许多流域都将干涸。“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不可避免地破坏广大流域的生态环境。”由于大规模地砍伐林木使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林遭到破坏,当每年夏季暴雨袭来时,包围着四川盆地的陡峭大山上都会被雨水冲下大量泥沙,然后,洪水将这些泥沙冲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淤积在大坝、河流和湖泊中。“你可以看到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已经由于河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而变黄。”设在四川成都的山区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陈国杰(音译)主任说,“老实说,森林已在许多地区消失了。尽管长期以来我们在长江沿岸植树造林,但总体上是砍的比种的多。”陈先生指出,每年长江都会冲刷下多达5亿吨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及密西西比河泥沙冲刷量的总和。而没有了森林,所有阻止土壤流失的努力都将化作泡影。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如今已失去了它约85%的森林植被。茂密的森林原可以在雨季时吸纳大量雨水,然后使之慢慢地浸润土壤。如今,这一切都大量地消失了。”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先生说。

砍掉森林便是砍去人类立足之地人工植树虽然可以缓解水土流失问题,但是,它的作用远远比不上原始森林。“如果我们不采取紧急措施,那么用不了几年残存的原始林也将永远消失。”国家环境保护局生态部主任说,“禁止砍伐林木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措施,保护野生林木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人造树林不可能像原始林那样吸纳那么多的雨水。”

尽管气象学家们认为今年的洪水是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造成的,但实际上,今年的降雨量并没有超过1954年。可是,1954年的洪水发作20天后即退去,而今年的洪水持续50天后仍在上涨。南京专门研究湖泊与生态环境的专家认为,湖泊的大量消失也是造成洪水危害加大的原因之一。专家说,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1.3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被围垦,这相当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五大淡水湖面积总和的1.3倍。“湖泊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张小兰说,“共有超过800个湖泊消失了。最坏的情况是江汉平原有300多个湖泊消失了,在太湖流域,也有165个湖泊消失。洞庭湖变得支离破碎,如今称它为‘洞庭河’亦不为过。”

没有湖泊,水向何处蓄不仅仅是湖泊的面积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些湖泊也多有淤塞之苦,使得蓄洪能力大幅度下降,大约减少了5亿立方米。张小兰说:“萎缩的湖泊大大降低了蓄洪能力,所以进入90年代后,除了1990年和1992年,长江下游地区均遭受了洪灾。”

人口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砍伐林木、围湖造田的初衷都是为了养活日渐膨胀的人口。时至今日,人口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有更多的人和工厂在分洪区安营扎寨。许多人是来自农村的移民,他们在湖区或分洪区居住下来,并建起自己的围堰。然后一代一代地养育起后代来。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每当洪水袭来,人们便不可避免地要同洪水做殊死搏斗。“在南京郊区一个叫做江心洲的地区居住着大约10万名农民,每年,那里的居民都要同洪水搏斗,但是,我们又能将他们安置到哪里去呢?”张小兰说道。

工厂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使抵御洪水的能力削弱。“尽管对长江流域企业内劳动者人数没有详细的数字,但粗略的估计至少应该有5000万人。”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朗先生说,“这些人口同养活他们的工厂一起分布在广阔的地区内,进一步降低了这些地区吸纳洪水的能力。”

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使中国对于土地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世界上是较低的,为1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当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去的是一些小城市,而小城市对于土地资源的浪费相对比大城市要大一些。对于长江流域的2.4亿人口来说,超大型城市只有上海一个,市区人口为900万;大城市有两个——武汉和重庆,市区人口分别只有400多万。而余下的大多数农民则需要靠土地生活,因此,人、土地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便需要去理顺,否则,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报复便会一年重于一年。

解决洪灾的根本途径

为了增强长江流域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非常必要;但重要的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首先是加强植被的保护,特别是加强丘陵山区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地的保护,尤其是在人工林生态功能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应加大成熟天然森林的保护力度,严禁乱砍滥伐天然森林,以弱化水土流失;二是陡坡耕地坚决退耕;三是加强对天然湖泊的保护,严格控制围湖垦植,并逐步实施退田还湖,以提高天然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四是为了使陡坡退耕还林和湖区退田还湖顺利实施,建议加强对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的可行性的研究。因为无论是退耕还林,还是退田还湖,均非小事,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进行系统性研究。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次结果重新消除。”今年长江发生的继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洪水,也许能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